顆粒有機肥的生產過程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項?一個顆粒的形成過程是:開始是以原料及返料中的Ф1~2mm的小顆粒為核心,在60~65℃的溫度和液相的條件下,在原料的粘性和機械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斷滾大,形成Ф2~5mm軟體狀顆粒,干燥時隨著水分的蒸發,顆粒逐步固化,形成硬顆粒。
造粒時,應使物料在有機肥造粒機或干燥機內做橢圓形運動,物料占筒體截面積的1/4為宜,使物料通過運動,相互摩擦、產生粘性,大吸小附,粘合成球。物料在運動中要和順,不宜受過大的沖擊或強制性成球,否則會使顆粒產生大小不勻。 提高圓整度的方法是抓住顆粒未固化前的時機,讓物料多滾動、多摩擦。在滾動中使顆粒表面磨去棱角,填平補缺,越滾越圓。軟顆粒不宜在筒體內垂直起落,否則很容易引起顆粒變形,造成顆粒不圓整。
在操作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一烘進出口溫度是控制的重要環節
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不同的配 方和設備的特點,分別摸索出一個適宜的上下波動的溫度范圍。生產經驗表明:應該采取低溫大風量,盡量縮小一烘頭部與尾部的溫差。尾部溫度是控制的重點,一般控制在45~65℃,尿素用量在3~9%,尾部溫度控制在65℃左右;尿素用量在10~20%,尾部溫度控制在60℃左右;尿素用量在21~38%,尾部溫度控制在55℃左右,預防溫度過高尿素熔融產生過多的液相,出現大顆?;蚝湍喱F象。如果以氯化銨為氮源時,尾部溫度可控制在65~80℃左右,一烘尾部溫度應根據產量大小結合設備的實際情況制定和調整。一烘的溫度不是jue對的,主要應參考系統風量大小、生產配 方和一烘出來的物料干燥情況確定,造粒機物料的水分、溫度與一烘溫度的有機地配合是關鍵。
2、顆粒為什么會不圓不規則呢?
液相超標,造粒時粉末含量少,顆粒在滾動中缺乏平補缺的粉末材料,所以,在造粒機內的水分要掌握的干一些,只要造成Ф1~2mm的顆粒為宜,不要造成Ф2~4mm合格顆粒。因為液相超標使烘干機內部的抄板和筒壁出現物料粘結現象和大顆粒。由于烘干機缺乏了光潔的條件,顆粒會不規則。成品量小,烘干溫度過高也會引起顆粒破碎,形成不規則顆粒。
3、為什么會產生大量的圓圓的扁扁的顆粒? 造粒的原理就是物料層層裹大的過程,就須要有核心。有了核心,顆粒就有了一定強度的基質,顆粒就不容易變形。如果全是新料生產、沒有返料或返料很少,沒有核心的情況下直接造成的顆粒,遇到高溫,液相增加,使顆粒顯得特別軟,再加上設備內部的抄板把顆粒抄到頂部在垂直落下,使本來圓圓的顆粒摔成圓圓的扁扁的。要改變這種情況,先把烘干機的溫度降下來,降低物料的溶解度;二是返量中須有足夠的Ф1~2mm的小顆粒。 如果配 方不合理,過多地使用粘性填充料也會造成顆粒不圓。
顆粒圓整度是每個工廠十分重視的質量指標,在生產過程中,顆粒造得越圓,產量也就越高,所以也就越高,所以多數廠家把自己產品的顆粒圓整度作為技術攻關的重點內容,并作為衡量一個復合肥廠技術檔次的重要標志。 高濃度復合肥顆粒的形成過程為:開始是以返料中∮1~2mm小顆粒為核心,物料在60~650C溫度和適宜液相量的條件下,在粉狀物料的拈性和機械動力的滾動下,顆粒層層裹大,形成∮2~4mm的軟體顆粒,然后物料在干燥機內水分逐步蒸發,軟體狀顆粒漸漸固化,形成有一定強度的正常顆粒。